本报讯岁末年初,消费者买鞋时会有新的发现,原来如“25号”的鞋码,标示成了250毫米。据了解,鞋号新的国家标准——毫米制,已于去年12月1日开始实施,全国制鞋标准化中心主任严怀道介绍,毫米制既与国际鞋号标准接轨,又便于消费者选鞋时可以“对号入座”。
严主任解释说,按新标准生产的鞋,在鞋盒上标注鞋码×××毫米,并不是指鞋的长度,而是指适合×××毫米长的脚穿的鞋。鞋码的大小以5毫米为等差,因为脚对于鞋的感觉,3毫米以下可以忽略不计。不过国内也有企业已生产出等差为2.5毫米的鞋,这样自然会使鞋号的精确度更强了。
对于鞋号,国内市场也一度“乱眼纷纷”除原有的中国鞋号外,一些进口鞋、独资或合资企业生产的鞋往往采用欧洲鞋码,给消费者选购鞋带来了不少麻烦。毫米制虽然是国家推荐性标准而非强制性标准,但北京市有一个强制性的地方标准,要求市场上所售的鞋必须符合国家标准,这一条,将使毫米制在北京市场逐步推开,北京市场的鞋号将有一个“统一面目”。
尽管如此,全国制鞋标准化中心依然反复告诫购鞋者,最好亲自试鞋,且两只鞋都要试。因为毫米制并不能使买鞋万无一失。同一鞋号,其肥瘦度还有1—5个型号,另外鞋的不同款式,如尖头或方头,鞋前端的放余量也不同。